您好,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一)

    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


    原文名:依据萧子升回忆录  寻找一代伟人足迹——青年毛泽东游学实践考察在大福的调查报告

    安化县毛泽东思想学会 黄正芳/文  谢国平/图


      1917年夏、秋之间,青年毛泽东与挚友萧子升俩人游学,到过安化县大福镇!这是千真万确的。下面,笔者于2020年3月21日受安化县委党史办委托,根据萧子升回忆录《我与毛泽东行乞记》,以及《毛泽东自述》小传,历经三年多的时间,走访安化县大福镇各处原型地,调查一些当地老百姓,获得一手从未公开的档案分享给大家,期望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考证。现将调查情况归纳为“五个一”如下:

      一、一条崎岖的“安宁古道”路线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1.JPG

    图一:《同治安化县志》图北第五地形图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2.JPG

    图二: 安宁古道


      根据萧子升回忆录,查阅明朝安化《嘉庆县志》、清朝《同治安化县志》,归化乡图北第五地形图路线展示:从宁乡沩山至安化县大福镇印石村的横江、黄镇,沿印石水过猫公桥,往官仓“宁家坪石桥”,“向右至安化城”,往挂榜山去凉水井,经桥坑子茶亭、去“刘邦庙”、到“小坳头茶铺”,自古是“安宁古道”的唯一石板大路。据这里新桥籍的刘姓、黄姓等老者介绍,这条古石板路、古石桥、古茶亭,均由一个叫宁凤家的乡贤出资所修。二零一一年七月安化县人民政府曾在此地矗立安化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宁古道”的石碑一块。

      我们安化自古“南瞿北道”,南瞿十里为一铺,北道五里为一亭。这个北道泛指原归化乡的崇山峻岭,即现在的大福镇境内。在这里,我有必要对过去“归化乡”的管辖权进行阐述。据有关史料载,大福镇原叫“归化镇”,也叫“归化乡”。始称于1130年。地域管辖“十保”;一保即现梅城镇的伊泉乡,现安化一中、十里牌、三里桥一带;二保即现仙溪镇的“海螺水泥厂”一带;三保为现仙溪镇的九龙、现城区一带;四保为现仙溪镇的山口乡、通溪乡、梅山文化园一带;五保为现长塘镇城区与桃江的泗里河交界;六保为现长塘镇原大荣乡(泊箬乡)一带;七保为大福坪,即现大福镇原“五团”;八保为现大福镇的原木孔乡,史称江、孔、尧;九保为现大福镇的原新桥乡、东山乡、半山一带;十保为现高明乡、驿头铺、高平铺一带。历史上“归安德化”,盖起“安化”,缘于梅王扶汉阳盘踞高山峻岭安营扎寨,“旧不与中国通”。(见《安化文史资料》)

      为什么要把这“十保”管辖权罗列出来?因为大多数人不知晓这段历史,且还为青年毛泽东游学路线争来争去。我看没有必要争论,且又必须实事求是澄清,而且也劝有关学者不能把“大福”这个原型地丢得一干二净!

      在此条“安宁古道”上,青年毛泽东、萧子升游学从沩山来,途经“甘露茶亭”(下午四点离开此茶亭),访“天光庵”,在“毛武老倌”萧先美家油榨屋吃晚饭后、经过一古老大枫树、夜宿沩水源下的印石沙滩,在安化十景之一的“印石奇纹”下首约两百米、当地人称“狮子湾”处,遇“黑石头老虎”、天亮后沿印石水堤过“猫公桥”,告别印石水,约一小时后来到新桥官仓“宁家坪石桥”,“向右至安化县城”,往凉水井小坳头茶铺而去,至遇二十六岁男人伍良骥和其妻陈茹英,讨得“一人一碗米饭”,了解“刘邦庙”。然后,谢了这夫妇二人,背了包裹雨伞,又向大路走去。这些指证地点符合萧子升回忆录中的场景描写,而且人证、物证均在!


      二、一个不可复制的证据链

      路线决定方向。一件看似简单但又不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萧子升回忆录中描写得那么详细,那么,我们至少还得走许多弯路或绕道到别的地方去。因此,细节决定路线与方向。调查必须依据“细节”来形成一条“链接”。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3.JPG

    图三:证据一  甘露茶亭旧址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4.JPG

    图四:证据二  天光菴


      证据一:“甘露茶亭”,这是从沩山到安化的第一个茶亭,这从残留的石碑“甘露”二字可得到证实。据当地老支书李书林介绍,这里是通往安宁古道的起点并有对联一首,曰:

    茶可清心 渴时一滴如甘露;

    亭堪驻足 歇后千钧类羽毛。

      这首对联曾登录于《安化古诗联对精选》。古有三十斤为一钧,这里的“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据笔者一行现场观察,此茶亭处尚可看到满山的茶叶树、杉树、石板路。而茶亭碑被人随便丢在路旁,茶亭则因年久失修,毁于八九十年代。这是萧子升回忆录中进入安化场景的描写,而此茶亭地处沩山与安化的分水岭处。

      证据二:“天光庵”,这是毛泽东在沩山密印寺向方丈要开介绍信到访的第一个庵子。这里萧子升回忆录采用了“承上启下”的手法,即游学中必拜访寺庙。虽然回忆录中没有描写,但是,在此处长大的学者、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原人事处处长李华献所著的《畅游全国名山胜水》一文中,却提到了毛泽东曾两次来到天光庵并石刻碑文在此(见该书中第274页)。而此庵修建在狮子山上,史料记载于明朝朱元璋皇帝感恩观母拨款所修,也就是萧子升文中描述的“不知名的一座山”。

      证据三:“毛武老倌”,叫萧先美,在天光庵狮子山下合河处开一小油榨又兼茶亭。因即姓萧又毛武,毛泽东与萧子升二人在此讨得一顿丰盛的晚餐。其孙萧聘初支书曾在2012年亲口与笔者等人讲述此事。

      2012年6月,沂溪河因沩山乡西元村4处非法采沙场肆意妄为,导致大福镇内河水污染,笔者执笔《谁将沂溪河变成了“小黄河”》一信于省长,并与萧聘初支书等四名党员上访湖南省人民政府,得到省长信箱答复和都市频道报道予以取缔。返乡途中,萧聘初支书亲口传述其父曾对其讲述青年毛泽东到天光庵并由他祖父招待的经历。后笔者进一步走访大福镇原联校支书萧伏初,证实了其祖父叫萧先美,又名“毛武老倌”,而其父萧圣保也曾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主修恢复天光庵,其母皈依后于1999年起任天光庵住持。

      证据四:“夜宿白沙滩”,毛、萧留下精彩对话,毛写下壮丽诗篇《归国谣》。

      萧子升在回忆录中描述,在毛武老倌油榨处吃晚饭后,沿印石水走路,这时月亮挂上了山角,异常明亮,路旁一棵大树挺拔在石板路旁,于是他俩有了这么一段精彩的对话:

      (毛):“你说咱们今晚就在这儿过夜怎么样?这沙岸不是很舒适的床吗?”(沙岸当床)

      (萧):“是啊,就让蓝天作为我们的帐幔吧。”(蓝天为帐)

      (毛):“那颗老树是我们的衣柜。”(老树当柜)

      (萧):“这月亮不就是一盏大灯吗?”(月亮为灯)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5.JPG

    图五:萧先美生庚 1871年-1930年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6.JPG

    图六:梅城河堤


      这个对话后被好事者编辑成四言诗,并被人刻碑立石,笔者认为这个场景应在大福新桥。为什么?因为萧子升回忆录中明确交待下午四点才离开茶亭!试想,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游学的两人,单凭两条腿,又能走多远呢?

      据笔者一行人考察行走,这个河段是在大福的印石村。在这里,一棵500多年前的古枫树(现被安化县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尚在。其下首,有安化十景之一的“印石奇纹”(清《同治县志》载)。而此处原有8颗印石。“农业学大寨”时,被改造为粮田,现仅剩一颗在田中,而这颗印石上有九个圆,好似皇帝的“玉玺”(见《安化县文化志》)。因而这里好比“露天皇宫”!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写下《归国谣》一首:“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后来,归校时,此诗被周士钊等同学争相传阅(见《毛泽东传》)。这条清溪即沩山下来的印石水,当地人过去称“合河”地段,长约15华里。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7.JPG

    图七:“老树当柜”的五百年老枫树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8.JPG

    图八:印石河滩中的黑石头老虎


      证据五:“黑石头老虎”。这是萧子升回忆录中最精彩的妙笔之作,可以说“活灵活现”。也是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自然景观。(见图片)这只“老虎”,正在“印石奇纹”下首约200多米远的河滩“狮子湾”处,虎视眈眈的望着过往的人们。当属不可移动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河滩老路,故还锁在深山人未识。

      发现此黑石头老虎,多亏新桥乡医黄利生老人带路,并拿出他许多年前所著《毛泽东游学到我村》一文。原来文中背景提示,此地有毛泽东预科3班的安化籍同学易某等。

      证据六:(萧):“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是同治县志记载的“猫公桥”上首的“宁家坪石桥”,也符合“向右至安化县城”的指向特征,更是沿沂溪河而下告别印石水,刚好一个小时后的路程地点。而此桥的修建者为乡邑宁凤家先生,后移居台湾,但现有子孙在国内供职。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09.JPG

    图九:宁家坪石桥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0.JPG

    图十:桥坑子对联


      证据七:“方形凉亭”、“刘邦庙”在大福东山中心村,这是“到安化唯一的路”。

      对这个方形凉亭,萧子升描述毛泽东在此歇凉,与路人谈话。这里上了年纪的人叫“桥坑子亭”,现墙壁上尚依稀可见一首对联:

    桥下绿水向东流任其随意去;

    坑上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据说此亭也是乡邑宁凤家主修,距今已140多年。现桥亭已不复存在,但据同行调查人宁乐安书记指证,他在此茶亭留宿过,因其姨母在此守亭,而他也在此山上教过三年的书。

      而凉亭上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到山顶,山顶上有座小庙。宽只有4、5米,高也不过7米左右,这就是“刘邦庙”。因近几年修公路才把庙拆掉。不过庙旁有一棵千年银杏,要好几人才能合围。

      对于“刘邦庙”,同治县志记载有“刘猛将军庙”一说。但是,据对当地老者的走访,从古至今,当地人叫的都是“刘邦庙”。在调查过程中,当地老者曾带笔者前往庙址,虽庙已不见,但旁边的千年银杏树仍在。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1.JPG

    图十一:刘邦庙旁的千年银杏树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2.JPG

    图十二:族谱上记载小坳头茶铺的二十六岁男人伍良骥


      证据八:(萧):“我今年已二十六岁了”的男人在小坳头茶铺找到,“刘邦庙”的故事也在此流传。

      这个男人的找到,缘于2020年6月8日这天下午五点,多亏扶王山梅王寨寨主宁大作作向导,是他打的电话,叫来一个住在此地叫伍咏飞的村民。我问村民伍咏飞:“过去这个山上是不是有庙?”他答:“有,叫刘邦庙。”当时在场的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同去的谢国平连忙开启录音,我拿出随身带的稿纸进行笔录。我继续问:“你是不是看了什么书,喊的“刘邦庙”?”他说:“乡里人,天天要做工夫,哪里有什么闲心看书呢?”我又问:“那你怎么知道叫刘邦庙呢?”他说:“我祖上传下来的,这里就叫刘邦庙。”我问他祖父叫什么,他说:“祖父伍良骥,翁妈叫陈茹英,但生庚要看家谱才晓得。”我当时要看家谱,他说家谱在老兄那里,老兄住在东山街上。

      过了几天,我打电话给伍咏飞,他说家谱已找到,并发了视频给我看:

      伍良骥,光绪十七年辛卯九月初七卯时生。

      经查证: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用1917年减去生年,刚好26岁。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萧子升30多年后仍有那超强的记忆。可能是当年爬山又饿又渴,受到伍良骥夫妇款待“一人一碗米饭”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吧?

      这个《伍氏族谱》,后来我与大福镇主管文化的党委委员、副镇长陈爱平、干部吴自勋、谢国平等又到大福东山管区查看并复印出来,经查证,这是一本老谱,并非杜撰。

      由此,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1917年游学“去安化途中”,经过大福一事这根线路可以说证据比较确凿了。


      三、一个“回忆录”给了我们考证的充分依据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3.JPG

    图十三:萧子升回忆录《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4.JPG

    图十四:《毛泽东自述》与萧子升漫游安化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给老师黎锦熙写出一信,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今年暑假,回家略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稍为变动空气、锻炼筋骨、昨日一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见毛泽东《致黎锦熙信》)。

      根据这一线索,查到1917年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的时间是一个月。如以三十天计算的话,那么以周期表计算,他俩从长沙动身搭船过湘江的日子是1917年农历5月30日(因闰二月),星期三,即公历的7月18日至8月16日返校。从萧子升回忆录的文字表述看:

      第一天,进入宁乡刘翰林家,用诗讨得四十枚铜板,并在路旁的小旅店投宿一晚。有诗曰:

    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渴学尊。

    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第二天一早出发,步行160里。因走错路至第三天凌晨到达何叔衡家;第四天游览何家周边山林景色一天;第五天早饭后,又出发到宁乡玉潭,并作小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挺得意,曰:

    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

      第六天,前往沩山,途中与一位曾在衙门里当过差的姓王的人交谈,并在其家中讨得一顿足够的饭菜。夜幕降临时到了沩山寺。晚上与方丈海印禅师会晤。

      第七天,在沩山寺与方丈谈佛法“正事”,了解佛教组织寻找大本大源,并向方丈讨介绍信,为去下一个寺庙作准备。

      第八天,从沩山出发进入安化 “甘露茶亭”。因天气炎热,毛、萧两人在茶亭花光身上的钱,吃了午餐至下午四点才离开此茶馆,向天光庵走去。在天光庵遇毛武老倌,参观狮子山、听“雷打坟”故事,挥笔写下:“雷坟实证,垂教后代;官母行善,功德千秋”。(来源李华献湖湘当代诗词丛书《畅游全国名山胜水》第274页:在邓寿荃日记本里看到此题词)。

      这天的晚饭比较丰盛。因天光庵没有饭菜,“毛武老倌”萧先美带路到自己开的油榨处招待。据笔者推断,这天的夜晚,是农历的六月初七,正是盛夏炎热、大暑刚过两天的日子。我们当地农谚有:“夏日炎炎似火烧,稻田禾槁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也有“小暑小扮,大暑大扮”之习俗。因此,吃一餐便饭,对于好客的梅山人民是不成问题的。

      我们当地老百姓还对月相有这样的传俗,曰:“初三、初四峨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初七、初八,月出庚发”。这里这个 “庚”指天干,与“戌”地支对应,我们老百姓有“关门为酉,点灯为戌”的说法。即晚上就寝的时间。由于毛武老倌油榨狭小,属“小户农家”,且天气酷热,不方便留他俩住宿,而这个“庚戌”的时间,指晚上七点至九点之间,正好月亮当头高挂,如同白昼一样,正好赶路。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5.JPG

    图十五:印石水是自东向西南而去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6.JPG

    图十六:杉树皮木屋仍然可见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安化县是以大福为东,而大福又以沩山、东山、东风村为东,即日出东方。而印石村的地理位置,其印石水是自横江、黄镇箭东向西南而去(见归化乡图北第七),正好是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而沩山与印石又是沙石成山的特殊地段,故白沙滩、清溪、印石形成的地理特征刚好吻合萧子升回忆录的景物场地描写。萧子升在回忆录中把印石村的河堤、古树、白沙滩、“黑石头老虎”、茶树、白水树(杉树剥皮)、月亮、清溪以及蛇的出现都描写得出神入化,也刻画得惟妙惟肖。而这些细节的表述,尤以那茶山,“白水树”,“盖房顶的杉树皮”,现在仍是大福的山村仍有被沿用至今的习俗。(见杉木皮盖房顶图片),特别是那剥皮后的白水杉树(裸露)在旧时沂溪河趁发洪水放排到益阳、武汉兑换生活物资。再由“纤工”(放排工人)背纤的情景,是大福镇旧时沂溪河放排的真实写照,是其他地方地理特征所不具备的。(见沂溪河过去放排的图片)据安化党史记载,大福的排会工人曾达到2000多人。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7.JPG

    图十七:沂溪河过去放排的图片(刘立湘提供)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8.JPG

    图十八:归化乡图北第七


      根据最近考证,毛、萧二人又朝大路走去,这条石板大道尚在,且还有好几里路长。他俩在小坳头茶铺,讨论“刘邦”,知道到安化县城只要两天的时间,但他们不急,又有许多话题要讨论,所以,在“归化”的时间走了好几天。


      四、一个游学的时间、地点、分布路线图

      那么,毛、萧二人到底去了哪里?这里牵涉到几个焦点问题:

      焦点一:沩山至沙子坡走沩水源至扶王山与沩山至甘露茶亭走天光庵、印石水至小坳头茶铺路线图。

      笔者曾经多次走过沙子坡路线沩水源,因沩水源至扶王山路线是新开辟的一条新路,且许多场景不符合地理特征,故我认为现有的所谓“毛泽东露宿地”仍是值得商榷的。

      另外,我也不赞同将沩山至伏口的这条路线一笔带过。作为萧子升回忆录中的原型地,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随意丢弃。


    230713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2.cdr_0019.JPG

    图十九:凉水井庵


      下转:《青年毛泽东在安化大福游学实践考察的调查报告(二)》。